logo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   高雄縣教師會  

線上人數:17
今日[10182]/[21244257]

[ 登 入 ]
略過巡覽連結




FB QRCode
Mobile QRCode
標題
訊息類型 [最新消息]
附件檔
03_0.jpg[2763047位元組]

01(1).jpg[2743670位元組]

02(1).jpg[2428438位元組]
發佈日期 2024/5/31 上午 09:54:00 [人氣指數:1727]
內容
【台灣人的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綠道巡禮-行路.謝天地」心得總論

●文/陳信捷(明宗國小主任)

【編按】山海圳國家綠道,全長177公里,分成聖山之路、原鄉之路、大圳之路、內海之路等四段,5/4終於帶著老師們回到台江內海的0K,滿滿感恩走完台灣人的朝聖之路,謝謝陳信捷主任用4630字分享「山海圳國家綠道巡禮-行路.謝天地」心得總論,完整豐富且令人感動,與您分享。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辦理「山海圳巡禮」研習活動之前,偶而在YouTube頻道看到「山海圳綠道」的紀錄影片,當時並未深入去了解「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意義與影響力。回想在112年9月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公告辦理「走讀山海圳國家綠道」研習活動之際,立即引起我的關注,有幸錄取並跟隨高教產走完山海圳國家綠道「聖山之路」、「原鄉之路」、「大圳之路」及「內海之路」四大段中的精華路段。也因為這個活動,才真正深入去認識「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源起脈絡,他的誕生,不只是台灣第一條國家綠道,更是屬於台灣人的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綠道」一如其名,串聯了台灣的海、大圳與山,這條全長177公里的綠道,從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的鹽水溪口濕地「0K+000」標牌海拔0公尺為起點,一路爬升至護國聖山-台灣最高峰3952公尺的「玉山」,同時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布農族與鄒族共同的聖山。

  在四場次的活動中,深入走讀山海圳這條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文化綠道,充滿著台灣過去400年人類族群情感交織的人文歷史,更是一條溯源台灣自然景觀、文化、歷史、風土的文化路徑,活動後回想過去幾年踩踏過的景點、走過的步道、登過的山頭,原來都是走在山海圳國家綠道上,雖然每次都只是山海圳的一小段,但累積起來也走過了一大半的路段,臺灣真的很美,每走一段,就會感動一次!

第一場-原鄉之路研習活動-巨石板、里美避難步道(1121125~26)

  25日走訪特富野、達邦、里佳三個鄒族的部落,其中「特富野步道」是繞行特富野部落的o型林道,沿途竹林、樟樹巨木群夾道,是老少咸宜且優美平緩的山林步道,三百年前這條步道可是串連鄒族的故鄉-「達邦村」兩大舊社聚落特富野部落與達邦部落的重要通道,也是當時鄒族最大的部落;沿著嘉169縣道來到盡頭50.2K處,隱藏著一座遺世獨立的鄒族部落-「里佳」,她有個夢幻的名稱-「藍色部落」,今晚便是夜宿里佳部落,享用道地原住民部落的風味餐,晚餐後耿旭老師講授山海圳綠道的緣起脈絡及原住民鄒族文化的傳承。

        今晚是第二次夜宿里佳部落,此地因為絕佳無污染的地理環境,白天有著最澄澈的藍色天空,夜晚則有無光害的夢幻星空,純粹的青山綠水及豐富的自然生態,令人一進到部落裡便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舒心。當漫步在部落巷弄中時,會感受到部落雖然小但是處處皆美,每一個轉角都會令人想要停住腳步靜心凝視的藝術小品,「美感」在部落裡隨手捻來都是詩意一篇,不論是文化或是傳承,此時發現,藝術及對生活的態度就是部落的日常,原來最會生活的人,就是部落的居民。

  11月26日行程的重點路線是「里美避難步道」,屬於山海圳原鄉之路的精華路段,里美避難步道昔日為里佳與山美部落之間,鄒族原住民遷徒及往來的古道,後於日據時期另開闢了里美步道,古道日漸荒廢,至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里美步道,中斷部落往來之路,村民遂想到昔日的古道可作為緊急救難之用,經林務局整修後,定名為「里美避難步道」,沿途林相原始,充滿熱帶雨林的氛圍,有樹林、竹林、山谷等多樣景觀,並設有3處原住民風格的木製獵寮及3座簡易式懸索吊橋,和遠眺達娜伊谷公園全景的觀景台,步道長約1.6公里,但需陡升600公尺,挑戰腳力,終點與位於里佳部落深山裡面的一處巨石板相接,這塊大石板原本是溪流的河道以及茂密的叢林,經過賀伯颱風的肆虐,沖刷出長達700公尺左右,最寬處有30公尺,坡度15度的「巨石板」,整片傾斜的岩壁平坦壯觀,岩石上有很多自然的壺穴,有些岩石裂縫長著不知名的原生植物,其特殊的地質景觀令人嘖嘖稱奇。此段步道通常由山美部落達娜伊谷起登,至景觀台後接巨石板步道,採原路來回或是回程時繞巨石板o型步道,也是一條極具挑戰的路段,需有些許體力才能完成。

第二場-聖山之路研習活動-塔塔加、鹿林、麟趾山(1130309~10)

  山是心臟,海是靈魂,圳是先民篳路藍縷的足跡,從平地原野至高山草原,呈現豐富的地景、生態之美。從山到海,俯拾皆是台灣生活和文化意象。

  3月9日一早驅車前往東埔風景區停車場集合報到,循東埔吊橋(橋頭兩隻可愛的石雕山豬喜迎大家的拜訪)上到東埔部落開高巷的八通關古道西端入口,開起前往今日終點4.3K處的終點雲龍瀑布,此段路程雖不屬於山海圳綠道的部分,卻是登山界有名氣的八通關古道西端入口,來回近9公里的路程,景致宜人,讚嘆台灣自然景觀的美(已三刷八通關古道西端);下午加碼一座橫跨阿里不動溪,同時與玉山同框的千歲吊橋(何謂與玉山同框,從橋墩的方形孔中望向山頭,正是玉山主峰),此座吊橋是連結當地望鄉部落(布農族)與久美部落(鄒族與布農族共同居住之部落)的主要通道,晚上入宿兀瑪斯農莊,豐盛的晚餐,很快就杯盤狼藉,原來大家今天都步行達30000步以上,早已飢腸轆轆。

    飯後耿旭老師講解山海圳國家綠道以「歷史文化—內海之路」、「水利遺產—大圳之路」、「原鄉部落—原鄉之路」、「自然生態—聖山之路」四大主題的源起脈絡,同時加入原住民部落的歷史人文,揉合了豐富的人文與自然風采講解,吸引了夥伴們的視聽,課程結束來點餘興節目後進入夢鄉。

  第二天3月10日行程走訪聖山之路-鹿林山+麟趾山+塔塔加鞍部(玉山登山口),早上即將抵達集合地點前路旁,瞄到路旁一對國寶鳥帝雉夫妻正在覓食,停下來拍照錄影,開啟今日行程的小確幸。從上東埔停車場起登,在排雲管理站山海圳集章處留影,續往大鐵杉、鹿林山、麟趾山、玉山登山口,再一路踢回大鐵杉到停車場,這段聖山之路(已四刷)是熱門的大眾路線,也因為自然景觀遼闊,氣侯宜人舒適,林相豐富,算是國人登山旅遊的聖地,今日上午雲層較厚,偶爾有些霧雨,午後天氣漸好,走到玉山登山口,還來個雲海大景,最後來到達官現炒店進行慶功宴,杯盤狼藉的情形再次發生,只因大家又步行了2萬多步。

第三場-大圳之路研習活動-烏山嶺水利古道(1130414)

  繼原鄉之路、聖山之路後,今天走訪山海圳綠道的大圳之路-MSTW11烏山嶺水利古道,一早七點五十分在烏山頭水庫西口小瑞士集章處集合,工會幹部考量停車因素以及避免從烏山嶺水利古道東口走到西口,再走至西口小瑞士,全長8.2公里,來回超過16公里的超人行程。於是發揮巧思,採用西口4.2K(咖啡公路市道175線23K)處載送司機到東口出發處開車,再回到西口小瑞士停車集合處接送全體夥伴的方式接駁,省掉再走原路回程8.2K的時間,可見工會幹部服務的貼心、用心,更適時提供冰涼的椰子水、運動飲料,頓時消除烈陽高溫帶給身體的酷熱感,提振夥伴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今日大圳之路-烏山嶺水利古道健走行程,是由曾文水庫園區內的東口工作站起登,來到西口(市道175線22.9K),再沿175線續行約800公尺(市道175線23.7K),抵達中坑路標,靠右循產業道路(約3.2K)至西口小瑞士。由於艷陽高照,2K的登山路徑,要陡升400多公尺,也是一段頗具挑戰的路段,加上惡地地質的泥岩大石壁,寸草不生,久旱不雨,樹蔭稀落,烈日當空,在陽光照射下夥伴汗水淋漓,然而擔任解說的老師沈介文先生是當時重現古道的重要推手,一路上不僅解說古道相關歷史,也介紹許多植物生態的知識,包含外來銀合歡的危害、羊蹄甲屬的辨別、恆春厚殼樹的小白花與山素英白花略帶香氣的清甜………,沈老師精彩的解說讓夥伴聽的忘卻一路的疲憊,不知不覺中來到休憩放飯的南竹高崙南峰過嶺點,一夥人拿出爐頭煮開熱水,泡著工會提供的高級咖啡、茶包,吃著自備的行動糧食,聽著沈介文老師訴說山海圳的故事,微風吹起,疲憊感頓時消散許多,接著續往西口及西口小瑞士前進,來到西口小瑞士豎井,大夥爭相拍照錄影,留下今日滿滿的回憶,當然少不了填飽飢腸轆轆的慶功宴-宮仔檸檬雞,把今天消耗的體力都補充回來了。

  今日烏山嶺東西口縱走的水利古道,是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時,為確保水庫用水量充足,從曾文溪上游(東口)設計一條長達三公里的引水道,將溪水引導至烏山頭水庫內,其引水道出水口則稱為西口,而八田與一巡查水道所開闢而成的古道,在過去四十、五十年代曾經是條熱門的健走路線,但隨著週邊咖啡公路市道175線的開通,這條越嶺古道逐漸被遺忘,蔓草淹沒舊道,直至倡議催生山海圳國家綠道,這條古道近年才再被林務局重新整理出來,成為大圳之路重要的一部分。
 
第四場-內海之路研習活動-鹽水溪口0K、大廟興學海尾朝皇宮、茄拔天后宮(1130504)

  山海圳國家綠道研習活動來到最後場次-「內海之路」,工會幹部事先預告此行會是四場活動中最輕鬆的一段,且邀請到山海圳國家綠道首席倡議者-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老師解說導覽,帶領夥伴從有363年歷史主祀天上聖母的茄拔天后宮,開啟走讀「內海之路」的活動序幕。茄拔天后宮為茄拔地區的庄廟,老師提到「庄廟、大廟、公厝、……等」都是當地信仰中心廟宇的說法,有別於庄頭聚落的「角頭廟」,老師以道地的台語、想法陳述廟宇在地方上的重要性,其豐富的內容、遠見讓我們這群夥伴點頭如搗蒜,佩服其對這塊土地的認識、情感及使命。

  接著驅車來到曾文溪渡槽橋(屬於大圳之路),是百年嘉南大圳水利系統7座渡槽橋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輸水渡槽橋,在103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同時兼具「交通道路」與「輸水管路」的複合功能,對農業、交通、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貢獻,更富歷史文化價值。目前已由103年啟用的曾文溪新渡槽橋(舊橋右側)取代,行走在舊橋上,聽著吳茂成老師解說渡槽橋對於過去百年大圳及目前山海圳國家綠道間的情感交織,看著新舊橋並存的渡槽橋,更能感受身歷其境於百年大圳的歷史風貌。續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及台灣400年歷史常設展。

  午飯後來到山海圳發跡點-海尾朝皇宮(主祀保生大帝),是吳茂成老師以守護溪水、守護村莊為初衷規劃山海圳的重要起點,初始構思是以台江內海就位於「三間一小廟五間一大廟」的台南,轉個彎便能看見公廟的視覺意象所發想,因此「內海之路」的規劃便是以廟宇守護、一路沿水路而上(嘉南大圳排水線),從起點的「朝皇宮」接著「溪頂寮保安宮」,再沿著嘉南大圳南幹線行走,便可抵達「茄拔天后宮」的內海之路。同時推動「大廟興學」,將地方的信仰力量、文化與社區結合,帶領區域積極從事社區營造,開創了「大廟興學」的學習新風氣與新思維,以其堅定的步伐踏過每一寸土地,賜福每一位敬天順命的里民,進行一場無聲的心靈改革且持續進行中,此舉以社會參與的方式讓生命增能,為台灣創造永續的生活環境。

  最後來到今日活動最後一站,也是山海圳國家綠道的起點0K+000(鹽水溪口濕地出海口),站立於此亦是台江內海之處,此處向東望去可見玉山,台江和玉山兩處是台灣最具象徵性的標誌地,經由吳茂成老師等人的倡議,「山海圳國家綠道」這條路終於串起台江與玉山的聯繫,可謂「海之隅,山之巔」,往返其間不僅能明白生命之源的回溯,也參與了台灣400年歷史現場的歸返,更能看見台灣自然生態環境的美。

  經由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辦理四場「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活動後,因為了解,愈能珍惜這塊土地,這條國人的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綠道」,不僅是一條屬於台灣人的朝聖之路,也是認識台灣400年人文歷史文化的一條路線,若能推展到世界各國成為一條國際級的觀光路線,那又將會是一個觀光旅遊類的「台灣之光」,期待產官學合作共創價值。個人有幸能全程參與四段精華路段的研習活動,完成一滴水的旅行,領取高教產完成山海圳研習活動的紀念證書,實至名歸。在記錄四場活動心得總論期間,沈澱自己思緒,心中依然充滿感動,期許未來用自己雙腳,走完這條177公里的朝聖之路。再次感謝何耿旭、劉亞平、李季謦、葉曉芬四位工會幹部為這四場活動付出的辛勞。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的活動最優質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的服務最貼心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的幹部最用心